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锂电池 > 锂电池现况

u0002锂电u0001行业u00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燕楠)

1.锂电行业产业链

锂电池位于产业链下游。锂电池上游主要包括锂、镍、钴等矿产资源、化工原料以及四大关键材料,其中四大关键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中游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划分为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和3C消费锂电池,下游为锂电池回收领域。

2.锂矿:供需偏紧格局有望缓解

全球锂资源分布不均衡。年全球锂资源储量约.8万吨,其中锂资源储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玻利维亚、阿根廷、美国、智利、澳大利亚、中国、德国、刚果(金沙萨)、加拿大、墨西哥。上述国家锂资源储量分别为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合计达万吨。

锂有效产能逐年递增,来源以盐湖和锂辉石为主。-年全球锂矿/盐湖有效产能(折合碳酸锂当量)从43.5万吨增长至80.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2%。目前锂盐来源于盐湖、锂辉石和云母,其中以盐湖、锂辉石为主,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47%、45%,合计达92%。

年以来,全球锂产量逐年递增。-年全球锂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从43.8万吨增长至6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5%。年锂产量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智利、中国,三者产量占比分别为47.2%、30.2%、14.7%,合计达92%。

锂下游主要应用于电池行业,销量逐年提升。在年全球锂下游消费结构中,电池消费占比达80%;其余是陶瓷和玻璃、润滑剂、连铸结晶器助熔剂粉末、空气处理和医疗,占比分别为7%、4%、2%、1%、1%。受益于动力电池及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年以来全球锂(折合碳酸锂当量)销量增长提速,从年的37.2万吨增长至71.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4%,其中年同比增长41.1%。

锂供需偏紧格局有望缓解。为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锂相关企业积极进行扩产,根据高工锂电数据,全球在产的39家矿山中,有90%以上的具有扩产计划。GGII预测//年全球锂有效产能(折合碳酸锂当量)分别为.8/.5/.5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假设-年产能利用率与年的85.5%持平,得出//年全球锂产量(折合碳酸锂当量)分别为.4/.3/.6万吨。GGII预测//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约.2/.5/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3%,按照每GWh锂电池所需吨碳酸锂进行测算,得出//年电池领域的碳酸锂需求量分别为83.1/.5/.8万吨,GGII预测//年其他领域的碳酸锂需求量分别为14.9/15.6/16.4万吨,进而得出//年我国锂供给量(折合碳酸锂当量)减需求量分别为10.5/41.2/63.4万吨,供需偏紧格局有望改善。

3.材料:四大关键材料、需求稳步增长

3.1.正极:磷酸铁锂出货高增、三元趋向高镍化

我国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和三元为主。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锰酸锂和钴酸锂,其中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在性能方面的优势决定了两者较大的出货量占比。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分别为58.5%、33.8%,合计达92.3%。磷酸铁锂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三元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3.1.1.磷酸铁锂:动力储能并驱、供需同步增长

磷酸铁锂行业迎来高速扩张期。受下游需求影响,年以来磷酸铁锂供给实现高速增长。产能方面,我国磷酸铁锂产能从年的36.2万吨增长至年的.5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百川盈孚数据显示,年将迎来磷酸铁锂产能的集中释放,规划产能达万吨。产量方面,-年我国磷酸铁锂产量从13.95万吨增长至.3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

磷酸铁锂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磷酸铁锂行业集中度较高,随着新玩家的进入以及产能的陆续释放,年磷酸铁锂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年我国磷酸铁锂行业产能TOP5、TOP10企业合计占比分别为54.8%、81.4%,分别较年下降6.3pct、7.1pct。随着未来产能的陆续释放,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将有所提升,未来具备成本优势、客户粘性较强、工艺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有望受益。

目前磷酸铁锂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国补的退出以及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提升,磷酸铁锂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年我国磷酸铁锂下游消费结构占比中,动力电池占比达82%,储能设备占比为18%。

下游需求高增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方面,-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从19.88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储能锂电池方面,高工锂电数据显示,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GWh,同比增长1.7倍,其中磷酸铁锂路线占比超95%。下游需求高速增长带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步增长。-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从8.8万吨增长至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

我们预测//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分别为.3/.9/.3万吨。下游需求稳步增长有望带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持续增长。GGII预测//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GW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分别为62%/59%/56%,由此计算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5/GWh。GGII预测//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GWh,假设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占比为95%,得出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5//.5GWh。GGII数据显示,假设每GWh磷酸铁锂电池对应的正极材料需求量为吨,得出//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为.3/.9/.3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随着未来磷酸铁锂产能的快速释放,行业或将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未来具有技术迭代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工艺技术优势、成本控制优势的企业有望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是新型磷酸盐类锂电正极材料,未来市场可期。磷酸锰铁锂通过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制备而成,是磷酸铁锂的升级版。相较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达-Wh/kg,同时其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保留了安全性以及低成本的特性,契合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高能量密度及高安全性兼具低成本,未来有望被广泛应用于中低端动力及储能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3.1.2.三元:行业格局优化、动力驱动增长

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产量稳步提升。作为主要的正极材料之一,三元材料亦迎来扩张时期。产能方面,-年我国三元材料产能从30.41万吨增长至90.2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2%。年我国三元材料规划产能为32.5万吨,较年提升36%。产量方面,-年我国三元材料产量从20.16万吨增长至61.8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3%。

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行业格局优化。年我国三元材料行业产能TOP5、TOP10企业合计占比分别为53%、79.5%,较年分别提升5.4pct、6.3pct。其中宁波容百、长远锂科、贝特瑞、华友钴业、厦门钨业产能占比分别同比提升2.1pct、2.2pct、4.4pct、6.4pct、3.2pct。年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提升主要系头部企业大多配套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强,叠加二线生产商加大配套我国一、二线锂电池企业力度。

我国三元材料体系开始向高镍化方向发展。三元材料主要组成元素包括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提高三元材料中镍元素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其能量密度。高镍三元一般适用于高端车。近年来,我国高镍三元材料出货量占比逐渐提升,其中年我国三元8系材料出货量占比为36%,同比提升14pct。GGII数据显示。年我国三元8系及以上材料出货量占比超40%,上升至第一位;三元5系及以下材料出货量占比下降至40%以下。

三元材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及数码电池领域。年我国三元材料下游消费结构占比中,动力电池领域位居第一,占比达75.8%,其次是数码电池领域,占比为21.2%。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表现更优异,其应用于动力领域可支持更优异的续航里程。

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带动三元材料出货量高增。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年我国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出货量从48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8.4%;我国三元材料出货量从23.9万吨增长至6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7%。

我们预测//年我国三元材料需求量分别为88.1/.5/.9万吨。三元材料动力电池需求稳步增长有望带动三元材料需求量持续增长。GGII预测//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GWh,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占比分别为38%/41%/44%,由此计算出三元材料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5/.0GWh。GGII数据显示,每GWh三元动力电池对应的正极材料需求量为-0吨,假设按照0吨来计算,得出//年我国动力电池领域对应三元材料需求量分别为58.1/77.5/.0万吨,假设-年我国其他领域对三元材料的需求量与年持平,得出//年我国三元材料总需求量为88.1/.5/.9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6%。

3.2.负极:需求持续增长、硅基崭露头角

锂电负极材料产能、产量稳步提升。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带动负极材料企业积极扩大产能。产能方面,-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产能从34.7万吨增长至.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5%,其中年同比增长96.7%。产量方面,-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产量从20.5万吨增长至.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7%,其中年同比增长61.0%。

锂电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行业产能TOP5、TOP10企业合计占比分别为22.5%、38.1%,行业集中度较低。其中年产能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内蒙古杉杉、贝特瑞、山西恒科、杉杉科技、四川金汇能,产能分别为10万吨、7万吨、6万吨、6万吨、6万吨。

动力及储能双轮并驱,带动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在年我国锂电负极下游消费领域占比中,动力电池占据半壁江山,达55.8%;其次是消费电子领域,为24.7%;储能领域占比为19.5%。近年来,动力电池及储能锂电池需求爆发带动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从19.2万吨增长至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4%,其中年同比增长90.3%。

目前锂电负极以人造石墨为主,硅基负极为新型负极。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占锂电负极总出货量的比例为84%。其次是天然石墨,出货量占比为15%。相较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在安全性、循环性以及充放电倍率方面表现更优。硅基负极为新型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是石墨负极材料的10倍,达mAh/g,契合锂电池向高能量密度发展的趋势。我国复合硅基负极出货量稳步增长,从的0.25万吨增长至年的1.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1%,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

我国负极材料需求量有望延续增长态势。GGII预测//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9GWh、GWh、5GWh。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生产1GWh锂电池需消耗1-吨负极材料,取其中间值吨进行测算,得出//年我国负极材料需求量分别为.1万吨/.2万吨/.7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

3.3.电解液:行业集中度高、需求持续攀升

年以来,电解液行业供给增长提速。产能方面,-年我国电解液产能从44.4万吨增长至.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2%,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3%。年我国电解液预计新增产能达.15万吨,较年增长约2.65倍。产量方面,-年我国电解液产量从17.5万吨增长至86.2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9%,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0%。

我国电解液行业集中度较高。年我国电解液行业产能TOP5、TOP10企业合计占比分别为57.1%、76.3%,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年产能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比亚迪、赛纬电子,产能分别为50.6万吨、16.04万吨、11万吨、10万吨、7.5万吨。

年以来,我国电解液出货量增长提速。电解液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和消费锂电池领域,年我国上述领域消费占比分别为70%、18%和12%。动力电池及储能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电解液出货量增长提速。-年我国电解液出货量从25万吨增长至8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3.3%,其中年同比增长68%。

我们预测//年我国电解液需求量分别为89.5/.3/.4万吨。GGII预测//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9GWh、GWh、5GWh。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生产1GWh锂电池需消耗-吨电解液,取其中间值吨进行测算,得出//年我国电解液需求量分别为89.5万吨、.3万吨、.4万吨。

3.4.隔膜:湿法为主、出货攀升

我国隔膜产能、产量稳步增长。产能方面,-年我国隔膜产能从75.5亿平方米增长至.6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9%。年我国隔膜行业预计新增产能达.2亿平方米,产能或将迎来集中释放期。产量方面,-年我国隔膜产量从25.9亿平方米增长至.5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6%。

我国隔膜行业集中度较高。年我国隔膜行业产能TOP5、TOP10企业合计占比分别为52.8%、66.8%,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年产能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上海恩捷、中材科技、星源材质、中兴创新、河北金力,产能分别为35亿平方米、15亿平方米、15亿平方米、8亿平方米、6.5亿平方米。

我国锂电隔膜出货量持续增长。锂电池出货量高增带动锂电隔膜出货量持续增长。-年我国锂电隔膜出货量从20.2亿平方米增长至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4%。我国隔膜以湿法隔膜为主。年湿法隔膜出货量占比为75%;干法单拉隔膜出货量占比为24%。

我们预测//年我国隔膜需求量分别为.9/.4/.8亿平方米。GGII预测//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9GWh、GWh、5GWh。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按照1GWh锂电池需消耗万平方米隔膜进行测算,得出//年我国隔膜需求量分别为89.5亿平方米、.3亿平方米、.4亿平方米。

4.电池:格局优化、景气向上

4.1.动力电池:行业集中、需求向好

4.1.1.供给:一超多强、产量高增

动力电池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中,宁德时代占据半壁江山,达50.1%。其次是比亚迪,市占率为24.2%。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的市占率分别为5.6%、4.7%和2.4%。从我国TOP10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合计情况来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呈现递增的趋势,从年的73.7%上涨至年的94.9%,提升21.2pct。

我国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产量快速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在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市占率合计为60.4%。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上行,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也迎来了快速扩张期。-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83.4GWh增长至.9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年一季度,受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增速有所回落。一季度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GWh,同比增长29.2%。

磷酸铁锂和三元动力电池为市场主流。-年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三元动力电池产量合计值占总产量的比值均超95%,其中年一季度磷酸铁锂和三元动力电池产量占比分别为64.7%、35.1%,两者合计达99.8%。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磷酸铁锂凭借成本、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等优势,反超三元动力电池,其产量占比逐渐从年41.4%提升至年的60.9%,提升19.5pct。

4.1.2.需求:方兴未艾、装机高增

在“双碳”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步提升。-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万辆增长至2.4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4%上升至13.3%,提升10.8pct。

全球各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参差不齐,发展空间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同花顺iFinD数据,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5.6%;欧洲约18%;北美洲约6%。从欧洲地区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挪威、瑞典、德国,渗透率分别为74%、49%、28%。各国/地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差别较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年以来,我国及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我国市场,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万辆,同比增长.5%;年销量为.2万辆,同比增长96%,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为68.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5.6%,同比提升12.2pct。欧洲市场,-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4.3万辆增长至.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6%。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年的2.6%提升至年的17.3%,提升14.7%。

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增长潜力大。-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缓慢,销量维持在19-36万辆之间。年以来,美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政策,包括提高燃油车排放标准、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提高电动汽车发展目标等措施,推动了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3万辆,同比增长.3%,渗透率为4.5%;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9万辆,同比增长57.1%;渗透率达7.7%,同比提升3.2pct。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有望进一步推动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及装机量高增。全球市场方来看,-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GWh增长至.2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2%;装机量从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7%。我国市场来看,-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从71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9.1%;装机量从62.4GWh增长至.9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6%。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7%。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下,动力电池需求量有望持续增长。GGII预测//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分别为/0/1万辆,平均单车带电量分别为41/42/45KWh,得出//年我国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为/.6/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9%。EVTank预测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万辆,-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9%,由此得出//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8/.5/2.2万辆,假设平均单车带电量为60KWh,得出//海外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为.2/.4/.1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5%。由此得出//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为.2/.0/.1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7%。

4.2.储能锂电池:需求爆发、景气延续

近年来,风电、光伏装机量持续提升。“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年全球碳排放来源构成中,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发电与供热板块,达43%。为实现“双碳”目标,近年风电和光伏装机量不断提升。全球市场来看,-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12GW增长至.22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95%;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88GW增长至.61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77%。国内市场来看,-年,国内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39GW增长至.44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12%;国内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80GW增长至.44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58%。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不稳定性使得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带动储能行业发展。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提升,弃风弃光问题逐渐显现。年,我国风电、光伏利用率分别为96.8%和98.3%。其中蒙东弃风问题最严重,风电利用率仅90%;青海弃光问题最严重,光伏利用率仅91.1%。由于储能行业具备存储释放电能、调峰调频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问题,降低弃风弃光率,因此弃风弃光的问题出现推动储能行业的发展。

新型储能占比逐年提升,以锂电池储能技术为主。全球储能占比情况来看,-年蓄水储能占比从90.3%下降至79.3%,下降11pct;新型储能占比从7.5%上升至19.3%,提升11.4pct。国内储能占比情况来看,-年蓄水储能占比从89.3%下降至77.1%,下降12.2pct;新型储能占比从9.2%上升至21.9%,提升12.7pct。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装机占比有望进一步上行。新型储能技术中以锂电池储能技术为主。从全球新型储能技术来看,年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最高,为94.4%。从国内新型储能技术来看,年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最高,为94.0%。

年以来储能锂电池迎来快速发展。-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从11GWh增长至.3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7%,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从3.5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增速明显提升。

全球及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全球方面,GGII预测到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9.7%。我国方面,GGII预测到年我国储能锂电出货量有望达GWh,-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1%。-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的比例有望保持在75%以上。

5.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入局企业增多

锂电池出货量高增为锂电池回收市场创造了条件。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发展,年以来,我国锂电池出货量迎来了快速增长。-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从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锂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推动其退役量及边角料处理量不断上行,叠加年锂电池上游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动锂电池回收市场行业景气上行。锂电池退役回收后一般应用于两个领域,一是进行梯次利用,二是对其进行再生利用,提取其中的镍、钴、锰、锂等材料。

我国废旧锂电池回收量逐年提升,市场规模达百亿级。-年我国废旧锂电池理论回收量从25.9万吨增长至59.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7%。EVTank预计年我国废旧锂电池理论回收量将达76.2万吨,同比增长28.9%。年我国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实际量为41万吨,同比增长37.1%,其中用于再生利用的退役锂电池量为37万吨,同比增长43.4%,占比为90.2%。根据EVTank预测数值,年单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单价约6.34万元/吨,得出年我国回收处理废旧锂电池实际规模约.83亿元。

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长明显。随着锂电池回收赛道行业景气上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主要包括电池企业、锂电材料企业、车企及第三方回收企业等。-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从家增长至25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其中年同比增长.2%。

6.重点公司分析

6.1.宁德时代

全球锂电龙头,加快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成立于年,并于年在深交所上市,已发展成为全球锂电龙头企业,市占率远超同行业可比公司。年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中,公司位居首位,达37%;在年全球储能锂电池销量中,亦位居首位,占比达43.4%。公司在国内外陆续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目前拥有5大研发中心和13大生产基地。公司在海外的研发中心为德国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为德国埃尔福特和匈牙利德布勒森。公司在国内的研发中心包括福建宁德、江苏溧阳、上海、福建厦门研发中心;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分别设立于中国福建宁德、青海西宁、江苏溧阳、四川宜宾、广东肇庆、上海临港、福建厦门、江西宜春、贵州贵阳、山东济宁、河南洛阳。

公司紧抓新能源行业机遇,扩张产能助推业绩增长。“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扩大电池系统产能。-年公司电池系统产能从53GWh增长至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4.5%。受益于公司产能释放及下游需求旺盛,-年公司电池系统销量实现大幅增长,从年的40.96GWh增长至年的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8%,带动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公司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受益于公司产能释放及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年公司营业收入从亿元增长至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5%,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82.9%。同时公司盈利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38.8亿元增长至.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3%,其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8.2亿元,同比增长%。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

公司业绩以电池系统为主。公司电池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业务营收及毛利润占比分别为72%、61.1%,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储能系统营收和毛利润占比分别为13.7%、11.5%,为公司第二大业务。上述两者营收合计占比超85%,毛利润合计占比超70%。此外,年公司披露了电池矿产资源业绩情况,年营收占比约1.4%,毛利润占比约0.8%。

6.2.容百科技

高镍三元龙头,转型全市场覆盖综合正极材料供应商。容百科技成立于年,并于年在上交所上市,已发展成为全球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根据公司公告,年公司在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市占率为33%,位居全球第一。截至年末,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能达25万吨/年,主要产品系列包括NCM系、NCA系、Ni90及以上。年公司韩国忠州基地高镍正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产能为2万吨/年,Q1该基地顺利实现投产,并陆续完成海外客户认证,实现百吨级批量出货。此外,公司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钠电池正极材料,转型升级为综合正极材料供应商。年公司收购斯科兰德及其下属子公司正式进军磷酸锰铁锂领域,目前已具备6吨/年的磷酸锰铁锂产能。在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已具备约1.5万吨/年的正极材料产能,技术路线涵盖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聚阴离子。年公司累计销售几十吨钠电正极材料。

受下游需求增长及公司产能释放,公司产销迎来高增。-年,动力电池行业迎来快速增长,带动三元正极材料需求高增。产量方面,年公司正极材料产量为5.3万吨,同比增长85.5%;年产量为9.1万吨,同比增长72.4%。销量方面,年公司正极材料销量为5.2万吨,同比增长99.3%;年产量为8.9万吨,同比增长70.1%。

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48.4%。年一季度公司正极材料销量保持高增,销量为2.61万吨,同比增长50%。销量高增促使公司Q1业绩延续增长态势。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同比增长61.9%;实现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6.3%。

三元正极材料业务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营业收入方面,-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营业收入从26.3亿元增长至.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4%。-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营业收入占比始终位于87%以上,为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源。毛利润方面,-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毛利润从4.8亿元增长至2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9%。-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毛利润占比始终位于84%以上,贡献公司主要毛利润。此外,年公司其他业务业绩占比有所提升,其中营业收入占比为9.1%,同比提升3.9pct;毛利润占比为15.8%,同比提升10.5pct。后续随着公司向综合正极材料供应商转型,其他业务营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6.3.德方纳米

深耕锂电材料,打造全品类产品矩阵。公司成立于7年,并于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市占率位居行业前列。公司纳米磷酸铁锂产品型号主要包括DY-3和DY-6两种。截至年末,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设计产能约20.4万吨/年,在建产能达19万吨/年,生产规模与供货能力位于行业前列。公司不断加速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打造全品类产品矩阵。年9月底公司年产11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为全球已建成最大单体产能的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此外,年2月底公司年产2万吨补锂剂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公司新增吨/年补锂剂产能。

年、年公司产销实现大幅增长。受益于磷酸铁锂锂电池出货量高增及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年、年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销实现同步增长,带动公司业绩上行。产量方面,年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量为9.8万吨,同比增长.9%;年产量为18.6万吨,同比增长88.7%。销量方面,年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销量为9.1万吨,同比增长.6%;年销量为17.2万吨,同比增长88.9%。

年公司业绩创历史新高,Q1归母承压下行。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年一季度,受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下游企业开工率不足致使需求有所下滑,公司库存压力较大,Q1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12亿元,致使Q1公司归母净利润承压下行。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17亿元,同比下降.2%。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业务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营业收入方面,年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营业收入为.3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9.9%,为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源。毛利润方面,年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毛利润为45.2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1%,贡献公司主要毛利润。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fgc.com/zzkbyy/2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