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塑膜,被遗忘的锂电上游金矿星空财富
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锂电火成这样,除了四大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之外,还有什么被忽略的上游环节吗?
有,铝塑膜便是。
锂电池最主要的部分,是四大材料组成的电芯。但电芯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再封装保护电芯的外壳,才能成为锂电池,而铝塑膜正是封装外壳的材料。
经常听到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是根据正极材料进行区分的。但锂电池的分类方法不止这一种,根据封装方式的不同,锂电池可分为软包电池、方形电池、圆柱电池三种。铝塑膜主要用作软包电池的封装。
所以,从直觉上讲,铝塑膜的“钱途”取决于软包电池的增长。
在三种封装方式中,圆柱电池、方形电池用的都是金属硬壳,所以软包电池作为其中的异类,其优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3点:
1.安全性好。当电池能量管理失控而导致发热时,方形、圆柱电池的密封硬壳很难散热,一旦电池内部压力过大,就会引起爆炸。相比之下,软包电池在过热时,只会鼓包,而不容易爆炸;
2.重量更轻。由于采用轻薄的铝塑膜,软包电池比同等容量的钢壳锂电池轻40%,比铝壳电池轻20%。电池外壳节省出来的重量,可以让新能源车塞进更多的电池,也可以让车身轻量化,总之就是更长的续航里程;
3.设计灵活。软包电池的外形,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任意的厚度、形状,如此一来,整车厂商可以更合理地利用车内空间(比如塞进更多的电池)。
当然了,软包电池也有自己的缺点,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贵。
软包电池之所以贵(也就是成本下不来),跟铝塑膜有很大关系。比如在本轮新能源行情启动前的年,铝塑膜在软包电池总成本中的占比约为17%——高于负级和电解液,仅次于正极和隔膜。
铝塑膜为何这么贵?原因在于国产化进程不顺。昭和电工、栗树化学等日韩厂商,占据着70%以上的国内铝塑膜市场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当四大材料都已经完成国产化后,铝塑膜的国产化率仍不足3成。
其实,铝塑膜说起来也不复杂。它的结构有点像三明治,内外两层高分子聚合物(可大致理解为塑料)中间粘着铝箔。最外层是尼龙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用来防止中间的铝箔被划伤。在中间层的铝箔,起到的作用是防止氧气、水分侵入。最里层通常是改性聚丙烯,起到封口粘接的作用。
尽管原理不难理解,但其中的技术壁垒,正是阻碍国产化进程的重要原因。比如铝塑膜的厚度要尽可能的薄。国内最薄能做到70μm,可量产88μm、μm。而日本厂商最薄能做到40μm,可量产48μm、65μm。另外,电解液会浸润铝塑膜的里层,这使得铝塑膜要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国内的铝塑膜在电解液浸润后,容易分层剥离。
铝塑膜的质量不过关,会导致软包电池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国内的软包电池厂商在铝塑膜采购时,仍以进口为主。成本的居高不下,导致了软包电池在国内的渗透率,迟迟得不到提升。年,方形电池在国内的占比超过77%,而软包电池只有5.66%。而早在年,海外软包电池的渗透率,则超过30%。
虽然前文提到,软包电池的增长决定了铝塑膜的“钱途”。但上游和下游,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比如本轮新能源行情的起点,是Model3、比亚迪“汉”等爆款车型。然而,能做出这样的爆款,重要的原因是上游成本的下降。所以,就软包电池、铝塑膜而言,只有铝塑膜先完成国产化降价,软包电池才会加速增长;而在这之后,铝塑膜才会上游躺赢。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虽然铝塑膜和正极、电解液都是上游,但它们的逻辑不一样。
正极、电解液目前是下游需求拉动的涨价,而铝塑膜厂商则要先让下游的软包电池厂商尝到甜头。照这么说,眼前的铝塑膜,就好像2年前的正极、电解液。由于铝塑膜还处于相对初期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也相对有限。年全球铝塑膜的市场规模只有52.8亿元。虽然有探究机构认为,到年市场规模将接近百亿元,然而等到那时,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亿元左右——铝塑膜的百亿规模还是小了些。
铝塑膜概念股长期来看增长是有的,但短期有压力。原因有2点:
1.突破技术壁垒需要时间。比如铝塑膜头部厂商昭和电工,积累了十几年才有了现在的工艺、客户资源。国内厂商就算是可以通过收购、并购获得技术,能用两三年时间消化,就已经很快了;
2.铝塑膜业务在概念股营收中的占比不高(题材不够纯正)。例如所谓的科创板”铝塑膜第一股”,其最主要的业务是光伏背板。某锂电隔膜龙头,7月发公告,投资16亿元要建8条铝塑膜生产线,计划今年开工,但何时投产,公告没有讲。
也就是说,对于铝塑膜,可以当成概念短期炒一炒,想要体现在基本面上,还需要时间。
锂电现在是太乐观了,以至于有券商把锂电龙头宁德时代()的营收算到了年。趋势不言顶,锂电当然还会惯性上涨。不过,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尽量保持一丝理性。毕竟如果总是拿着望远镜看路前进,一不留神是有可能脚底打滑的。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