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第二梯队正在崛起,谁能把宁德时代挑下
记者
庄键
编辑1
“工厂建设要快,产线爬坡要快,产业链布局也要快。”一个月前举行的蜂巢能源电池日上,董事长杨红新将公司战略总结为一个字:快。
在他看来,中国锂电企业正面临成为全球头部公司的短暂窗口期,必须快速进行产能布局。快,是蜂巢能源的当务之急。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50万辆,下游的动力电池市场也随之迎来爆发。
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下称电池联盟)年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GWh,同比增长14%。
其中,宁德时代(.SZ)和比亚迪(.SZ)合计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余约50家动力电池企业瓜分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市场。
宁德时代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去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2%。
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国轩高科(.SZ)、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SZ)去年排名第三到第七位之间,组成了国内锂电行业的第二梯队。
过去一年,这些公司频频抛出扩大产能、收获融资以及斩获订单等消息,积累着向行业霸主宁德时代挑战的资本。
谁最有可能挑战成功?它们各自都有哪些杀手锏?
跑步扩产挑战GWh
快速崛起的二梯队锂电企业中,蜂巢能源无疑是声浪最高的一家。
过去一年,蜂巢能源七次发布了新建电池工厂的消息,总投资额高达亿元。该公司目前共布局有九座电池生产基地,在建产能已达到GWh。
新年伊始,投资百亿元的江苏盐城基地开工,距离该项目官宣不过两个月。尽管如此,董事长杨红新仍会抱怨,新工厂的建设速度赶不上他的预期。
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SH)的动力电池事业部的公司,年开始独立运营。去年,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装机量为.22GWh,首次进入行业前十。
杨红新称,在不远的将来,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肯定能进入全球前五名,甚至前三名。去年的单月排名中,蜂巢能源曾一度冲入全球前十。
在蜂巢能源的电池日上,杨红新正式发布了名为“领蜂”的战略。其中的数字,指的是在年达到GWh的电池产能。这一产能,可以满足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相比于年初公布的产能规划,蜂巢能源将目标调高了两倍。在所有已发布产能目标的电池企业中,蜂巢能源是最具野心的一家。
杨红新在电池日会场所展示的PPT中,透露了公司定下GWh目标的逻辑。
蜂巢能源所援引的机构预测显示,到年,全球锂电池市场的需求量为GWh。蜂巢能源希望占据其中四分之一的份额,也就是GWh。为此,该公司需要配备GWh的电池产能。
对于是否有能力消化这些产能,杨红新显得信心十足。他提及,光是乘用车领域,蜂巢能源在年的动力电池订单数量就达到了GWh。
上述订单中,包括蜂巢能源去年7月获得的Stellantis集团约亿元的动力电池订单,这是其首个海外市场客户。
Stellantis集团由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合并而来,蜂巢能源预计在年开始向其供货。除此之外,蜂巢能源近期还将有一个欧洲客户的电池合同落地。
这也会逐步改变蜂巢能源主要依靠长城汽车订单的格局。杨红新曾预估称,蜂巢能源去年来自原母公司长城汽车的电池订单占比约为七成。长城汽车在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万辆,较0年翻番。
排名不能在全球前五之外
相比于第二梯队中的新面孔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已连续三年入围国内装机量前十,并且在去年跻身第三位,成为宁德时代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去年11月,在回答界面新闻关于行业排名的提问时,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回答说,排名并不是公司的目标,中创新航的追求是希望能够在技术、管理和行业生态上,做最大的贡献者。
“当然,要做最大的贡献者,排名肯定不能在全球前五之外。”刘静瑜并未掩饰中创新航的野心。去年,中创新航在全球的排名已攀升至第七位。
宁德时代去年7月向中创新航发起的专利权诉讼,也被外界解读为旨在对这家竞争对手发起阻击。
宁德时代称,中创新航涉嫌专利侵权的动力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该诉讼仍在进行中,暂未影响中创新航装机量在去年继续增长。
这家二梯队厂商的快速崛起,与其聚焦战略客户的策略息息相关。在一线电池企业产能紧张的背景下,无法获得稳定电池供应的整车企业退而求其次,选择与中创新航这样的二梯队企业合作。
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尔是其中的典型,两家公司在年首度展开电池领域的合作。行业资讯机构高工锂电的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中创新航约三分之二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来自广汽。
去年11月召开的中创新航战略发布会上,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席忠民成为了唯一受邀发言的车企代表。年,广汽埃安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2万辆,数量较前一年翻番。
中创新航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动力电池产品在广汽埃安的渗透率达到70%,个别月份甚至超过了90%。席忠民也因此将中创新航称为广汽埃安的核心供应商。
席忠民称,根据广汽埃安的规划,到年,其销量预计会达到万台。已与广汽深度绑定的中创新航,无疑将会继续从中获益。0年,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资本入股中创新航,实现了两者在资本层面的联姻。
除广汽外,中创新航目前的客户名单还包括长安汽车、吉利、小鹏和零跑等公司,这也为中创新航去年两度调高产能规划增加了筹码。
去年11月,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宣布,到年,该公司的电池产能规划将超过GWh。五个月前,该公司刚刚将产能规划由GWh调高至00Gwh。
过去一年,中创新航接连发布了六个电池扩产项目,产能达到GWh。
融资的不断到位,为中创新航这样的二梯队企业大手笔扩产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中创新航在去年完成了亿元的融资,并在年底向证监会提交了申请,将前往海外市场上市募资。
过去一年,蜂巢能源也累计获得了三笔融资,总额接近亿元。公司目前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筹划上市。
深度绑定国际主流车企
另一家第二梯队公司国轩高科的融资也在去年末落地,并借此与德国车企大众汽车正式完成联姻。
0年5月,国轩高科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大众中国,筹集资金约7亿元。大众中国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
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和转让部分股份,大众中国目前持有国轩高科26.47%的股权,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大众汽车目前在中国的主力动力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其投资国轩高科,意图将后者培育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电池供应商之一,并且将目标锁定为全球前三的动力电池企业。
根据研究机构SNE的统计,去年,国轩高科是全球排名第八位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去年底,国轩高科在合肥的电池生产基地开工,将为大众汽车生产电池系统所需的标准电芯。根据大众汽车的规划,标准电芯将在年进入产品导入阶段,至年覆盖大众汽车旗下80%的电动车型。
包括产能50GWh的合肥工厂在内,国轩高科计划在年建成00Gwh的电池产能,为此前目标的三倍。
在绑定大众汽车之外,国轩高科披露称,该公司未来的客户群将包括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乃至长城汽车等企业。
国轩高科去年底宣布,已与一家美国大型上市车企签署战略协议。年-8年间,这家美国车企预计将向国轩高科采购总量不低于GWh的锂电池。国轩高科并未披露该公司的具体信息,称此次交易涉及商业秘密。
国轩高科还计划在美国新建工厂,满足对方的电池采购需求。去年年中,国轩高科还曾宣布将收购博世集团位于德国哥廷根的工厂,建立在欧洲的首个电池生产基地。
去年12月,中创新航也低调宣布了海外工厂的最新进展。其在一份新闻稿中透露,已与德国迪索公司签署了项目建设协议,计划在欧洲新建动力电池产能20GWh以上的工厂。
蜂巢能源在0年就开启了欧洲电池工厂的建设,基地预计在明年全面建成,公司同时还筹划在印度、美洲等地新建电池工厂。
投资百亿布局供应链
在二梯队锂电企业中,唯有亿纬锂能尚未启动海外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不过根据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的表态,迈出这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在去年底的高工锂电会议上,刘金成提及,欧洲车企已明确要求中国的电池企业到当地设厂。亿纬锂能现有的客户群体中,就包括戴姆勒、宝马、捷豹路虎等欧洲整车品牌。
他预判称,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将以产业链的形态进入欧洲和北美,输出技术、资本、装备和管理。刘金成将其称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海外建厂正式启动之前,亿纬锂能正聚焦于电池上游材料的供应链布局,用于缓解电池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业绩阵痛。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其在国内市场的报价目前已超过每吨0万元,为去年年初的五倍。
面对原材料涨价,电池企业很难将其传导至下游的整车厂,这直接导致了自身盈利能力的下滑。
去年三季度,亿纬锂能的毛利率为21.5%,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同样由于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另一家上市公司国轩高科的毛利率也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下降。
根据亿纬锂能公布的数据,该公司去年投资超过亿元,通过战略入股、合资建厂和收购等形式,布局上游供应链。
亿纬锂能先后与德方纳米(.SZ)、贝特瑞(.BJ)和恩捷股份(.SZ)等头部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保障其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等关键原材料在未来的稳定供应。
刘金成在接受电池中国采访时称,通过上述供应链领域的布局,他相信原材料价格问题在年初能得到有效解决。
大手笔布局供应链也将为该公司未来的电池扩产打下基础。亿纬锂能去年先后宣布,计划在广东惠州、湖北荆门和四川成都等地建设超过GWh的电池产能。
年也被亿纬锂能定为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起步元年。去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业务占公司营收的59%,首次超过了传统的消费电池板块。
刘金成透露,随着产能陆续释放,亿纬锂能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会迅速提高,目标在年实现1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一数字目前还不到2%。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曾预判称,随着动力电池企业在建产能未来几年逐步释放,行业第一和第二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摊薄,排名第三至五位的公司占比则将相对提高。
这项判断也意味着,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目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将被崛起中的第二梯队企业逐渐蚕食。
根据电池联盟的统计,去年国内前五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占有率为8.4%,较0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一位熟悉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人士认为,一家企业占据半数市场份额的格局不可能长期持续,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电池企业涌现,与宁德时代展开竞争。